重慶“三強”出擊助力“地球之腎”強起來
8月5日消息: 濕地被譽為“地球之腎”,長江經濟帶的濕地,更是維系長江流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,重慶作為這個經濟帶的重要節點,濕地建設工作是重中之重,這些年,重慶“三強”出擊,助力“地球之腎”強起來,成績斐然。
加強紅線意識。生態紅線是一個地方發展的基本底線,加強紅線意識,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的根基,是一個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。重慶在加強紅線堅守工作方面,活色生香,生機盎然。成立了專門的濕地保護機構——重慶市濕地保護管理中心,主抓濕地的保護與修復;《重慶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林業規劃綱要(2014-2020年)》,首次劃定了300余萬畝濕地生態紅線,全部細化到具體的地塊上,使濕地保護有據可依;加快濕地公園和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,已相繼建立澎溪河、長壽湖等12個濕地自然保護區,以及璧山秀湖、九龍坡彩云湖等26個市級以上濕地公園,這些舉措的出臺有利的促進了濕地的保護工作,全市濕地保護面積達110.25萬畝,濕地保護率達35.49%。據悉,《重慶市濕地保護與利用規劃(2016-2030年)》正在抓緊制定,重慶的濕地保護工作前景燦爛。
強化消落帶治理。消落帶的治理是世界性難題,但是,又是濕地保護工作的攻堅課題,重慶在這方面實現了突破,重慶實施國家和市政府下達的《三峽庫區流域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》、《三峽庫區消落帶植物群落構建關鍵技術研究》等重點研究課題多項,初步試驗出“池杉+中華蚊母+卡開蘆+牛鞭草”等5個消落帶類型濕地喬灌草相結合的植被修復構建模。因地制宜,科學引種,小步邁進,重慶的消落帶治理工作有聲有色,實施鳥類庇護林工程、林澤工程、基塘工程和灘涂生態保育工程;實施城市景觀基塘工程;開展以中山杉為主的生物治理試驗工作;開展以竹柳和香根草為主的消落區植被恢復治理示范,等等,這些工作舉措,讓消落帶逐漸成為提升帶,為濕地的拓展升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。
做強濕地經濟。濕地是一種資源,是聚寶盆,是金銀地,我們應該科學的開發利用,打造保護與開放的良性循環,從而形成濕地經濟效益,促進濕地的發展,促進資源的價值提升。當然,這個開發利用不是破壞,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保護與修復,比如重慶開發的“候鳥驛站”旅游,“魚菜共生”基地,濕地花卉苗木產業;石柱利用稻田濕地,大力種植莼菜,獲得了大量出口訂單。據悉,重慶力爭在“十三五”時期,建立濕地可持續利用示范區10個,建設高碳匯濕地生態系統示范點5個,建設濕地生態旅游示范區5處,為濕地的保護、修復與利用的有機融合提供借鑒,讓濕地經濟走上健康發展的強大道路。
重慶“三強”出擊助力“地球之腎”強起來,這個“強起來”,是濕地生態強起來,濕地發展強起來,濕地綜合效益強起來,只有“強起來”的“地球之腎”才能打造社會生態文明幸福,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,成為社會發展的綜合支撐點。 |